来源:法治日报-法治网
责任编辑:马静
发布时间:2025-11-07
阅读次数:
开栏语
为助力全社会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推动新法落地生根,履行好新闻媒体在法治宣传教育方面的社会责任,本报从今日起开设“新法速递”栏目。栏目将聚焦新出台的法律法规、党内法规和司法解释等新法的核心要义,力求每一篇解读都成为公民学法用法的桥梁,让法治精神进一步融入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从2025年11月1日起,《中华人民共和国法治宣传教育法》开始施行。这部关于新时代全民普法的专门法律,以法治方式为普法工作立规矩、明方向,标志着我国法治宣传教育进入规范化、制度化、法治化新阶段。本栏目开篇推出司法部普法与依法治理局相关负责人对该法的解读,以飨读者。
□ 新法速递
□ 谢向红
今年是全民普法40周年,也是“八五”普法收官之年。在十四多亿人口的大国持续开展全民普法,把法律交给亿万人民群众,是中国法治建设史上的一大创举,也为人类法治文明提供了中国智慧、贡献了中国力量。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法治宣传教育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多次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增强全民法治观念,引导全体人民做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刚刚闭幕的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明确要求推进法治社会建设,营造全社会崇尚法治、恪守规则、尊重契约、维护公正的良好环境。
经过40年来坚持不懈努力,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学习宣传深入开展,“谁执法谁普法”普法责任制广泛实行,社会主义法治文化蓬勃发展,全社会法治观念明显增强,全民法治素养全面提升,社会治理法治化水平显著提高,全面依法治国的社会基础不断夯实。
2025年9月12日,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七次会议高票审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法治宣传教育法》,自2025年11月1日起施行。在全民普法工作开展40周年的重要历史节点,制定法治宣传教育法,把全民普法40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的成熟经验做法和制度创新成果以法律形式确立下来,有利于以法治方式推动和保障新时代全民普法工作高质量发展,有利于引导全体人民做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有利于夯实全面依法治国的社会基础、推动建设更高水平的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标志着我国的法治宣传教育事业全面迈入了制度化、规范化、法治化的新纪元,具有里程碑式的深远意义。
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全力抓好法治宣传教育法的贯彻实施,是各级司法行政机关和普法战线的重要任务,也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
学习宣传贯彻法治宣传教育法,要深刻理解和准确把握新时代全民普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工作机制。法治宣传教育法,首次将“习近平法治思想”写入法律,为全面加强法治宣传教育工作提供根本遵循和科学指引。法治宣传教育法明确规定,法治宣传教育工作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服务大局、守正创新,坚持与依法治理、法治实践相融合,坚持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坚持依法治国和依规治党有机统一。明确规定,健全党委领导、人大监督、政府主导、各方协同、社会参与的法治宣传教育工作机制;司法行政部门主管法治宣传教育工作,国家机关按照“谁执法谁普法”的精神实行普法责任制,各群团组织、事业单位结合各自职责组织开展法治宣传教育,鼓励和支持企业、其他组织以及个人开展和参与法治宣传教育,从而形成了层次分明、责任清晰、体系完备的普法工作格局。做好新时代全民普法工作,必须坚决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坚决贯彻这些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工作要求,更好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服务民生福祉,将法治宣传教育与立法、执法、司法和法律服务相结合,融入法治实践、基层治理和日常生活,真正做到全民普法为了人民、依靠人民、服务人民,确保全民普法工作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
学习宣传贯彻法治宣传教育法,要深刻理解和准确把握新时代全民普法的主要任务。法治宣传教育法明确规定法治宣传教育的主要内容是:习近平法治思想;宪法的规定、原则和精神;法律基本原则和法律常识;全面依法治国的实践和成就;社会主义法治文化、红色法治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等。做好新时代全民普法工作,必须坚持把宣传普及习近平法治思想作为全民普法的首要任务,统筹推进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宣传、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成就宣传和法治文化宣传,不断增强广大干部群众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推进法治中国建设的自觉性坚定性,增强全社会信仰法治、厉行法治的积极性主动性。
学习宣传贯彻法治宣传教育法,要深刻理解和准确把握构建国家实行公民终身法治教育制度。法律是与我们每个人都休戚相关的,而且法律也与我们每个人都终身相伴。因此,学习法律知识、接受法治教育,不是一时的,而是终身的。法治宣传教育法明确规定,国家实行公民终身法治教育制度,将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干部教育、社会教育体系。这对于提升全民法治素养、加快法治社会建设具有重要意义。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深入落实、不断完善公民终身法治教育制度,努力让每一个公民都享受到“全生命周期”的法治教育,进一步增强法治获得感。具体来说,就要做到三个“紧紧抓住”:紧紧抓住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推动国家工作人员带头尊法学法守法用法,从录用考试、日常学法、年度述职、监督等环节,“全链条”构建起国家工作人员学法用法制度。紧紧抓住青少年这个“未来多数”,聚焦提升青少年法治素养,强化学校的法治育人主导作用,推动国家机关和社会力量开展青少年法治宣传教育,发挥家庭的法治育人基础作用,强化国家、社会、学校、家庭协同的法治育人功能。紧紧抓住群众性活动这个有效载体,持续深入组织开展群众性法治宣传教育活动,根据群众法治需求精准开展普法,对村(居)民、企业职工、网络用户、新就业群体、老年人、残疾人、进城务工人员、出境人员等,开展有针对性的法治宣传教育。另外,在开展全民普法的过程中,要完善风险防控机制,确保法治宣传教育的内容准确、清楚,避免误导公众。
学习宣传贯彻法治宣传教育法,要深刻理解和准确把握“谁执法谁普法”等普法责任落实机制。做好法治宣传教育工作不是“软任务”,而是法定职责,是“硬指标”。法治宣传教育法在“谁执法谁普法”“谁管理谁普法”“谁服务谁普法”的基础上,对各类主体履行普法责任作了系统性制度安排,进一步明确了各方的责任。做好新时代全民普法工作,必须牢牢扭住普法责任落实这个“牛鼻子”。国家机关是国家法律的制定者和执行主体,同时肩负着开展法治宣传教育的重要职责,必须坚决压实国家机关的普法责任。群团组织、行业协会和商会、新闻媒体和网络服务提供者、企业和其他组织等都是全民普法工作的重要参与者,对于推动形成各方协同、共同参与的大普法格局具有重要作用,必须积极落实普法责任。
学习宣传贯彻法治宣传教育法,要深刻理解和准确把握完善加强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法治宣传教育法将社会主义法治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作为法治宣传教育的主要内容,对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推动法治成为社会共识和基本准则、在全社会树立基本法治观念作了明确规定,对法治文化场所建设、文艺创作、典型示范、理论研究和人才培养作了系统性制度安排。做好新时代全民普法工作,必须着眼于切实提高全民族法治素养和道德素质,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做到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为了人民、依靠人民,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对民主、法治、公平、正义的需要;坚持法安天下、德润人心,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全过程各方面,实现法治和德治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学习宣传贯彻法治宣传教育法,要深刻理解和准确把握全民普法的保障和监督。做好普法工作,需要强有力的保障和监督。法治宣传教育法对加强法治宣传教育人才培养、队伍建设、理论研究和经费保障等作出了明确规定,专设法律责任一章,明确相关主体开展法治宣传教育的行为边界和法律后果,为规范普法行为、夯实普法责任、维护普法秩序、加强普法工作提供了有力保障。做好新时代全民普法工作,要推动各地各部门将法治宣传教育工作纳入本地区本部门法治建设总体部署,纳入精神文明建设和平安建设,确保法律正确有效实施;结合实际及时制定修订法治宣传教育方面的配套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确保法律规定落细落实;深入落实普法责任制,根据不同地区、行业、群体的法治需求,创新法治宣传教育的形式,精准开展法治宣传教育,增强针对性和实效性;加强法治宣传教育人才培养、队伍建设、理论研究和经费保障等,为法治宣传教育工作高质量发展提供支持。
法治宣传教育法的颁布施行,标志着我国的法治宣传教育事业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我们要深入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全力抓好法治宣传教育法的贯彻实施,加强统筹协调,整合普法资源,共同奏响全民普法的“大合唱”,让全民普法的声音愈来愈洪亮,让法治社会的基础愈来愈坚实,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营造良好法治环境。
(作者系司法部普法与依法治理局副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