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陇南政法网,今天是 2025年08月28日 星期四
当前位置:首页 » 长安人物

雁翎队:白洋淀上的抗日传奇

来源:法治日报-法治网 责任编辑:马静 发布时间:2025-08-26 阅读次数:
字号:A A    颜色:

□ 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特刊

□ 本报记者 赵晨熙

头戴草帽、手持木枪,在白洋淀里智斗日军的“小兵张嘎”在中国可谓家喻户晓,是抗战文艺作品中最深入人心的形象之一。

在这个经典的文学形象背后,有一支真实存在的英雄队伍——白洋淀雁翎队。他们在广袤的芦苇荡中神出鬼没,用智慧和勇气谱写了一曲荡气回肠的抗日壮歌。

前不久,《法治日报》记者跟随中国记协增强“四力”教育实践活动参访了位于河北省保定市安新县的白洋淀雁翎队纪念馆,了解抗战时期活跃在白洋淀上的敌后抗日武装雁翎队的故事。

1939年2月,日军攻占安新县,并对白洋淀水陆各村镇进行扫荡和“清乡”,接连制造多起惨案,富饶的鱼米之乡由此沦为“人间地狱”。

1939年秋,中共安新县三区区委书记徐健等人赶赴大张庄,召集渔村猎户开会,号召组织抗日武装,当场即有22名猎户报名参加。他们凭着土造武器“大抬杆”和打水禽用的木船“鹰排”,成立了雁翎队。

雁翎队名字的由来有两层含义,首先是和“大抬杆”这种当地老百姓打猎用的土枪有关,由于经常在水上使用,为防止“大抬杆”引火处被水打湿,常用雁翎堵塞。加之队员打仗出行或归来时,小船行驶得像雁群飞翔的“人”字形,因此时任新安县委书记的侯卓夫便为这支抗日武装起名为雁翎队。

水波荡漾的湖面上,队员们隐蔽在水里,嘴中叼着长长的芦苇秆,借助空心的芦苇秆呼吸,头上顶着的荷叶让他们远远望去就像一片荷塘,打敌人一个防不胜防;冬天,淀水结冰,队员们自制带冰刀的冰车作为“土坦克”,利用冰面优势,将日军引诱到薄冰区,打敌人一个措手不及……

自1939年成立到1945年配合主力部队解放安新城,雁翎队发展到100多人,与敌人交战70余次,击毙、俘获日伪军近600余人,缴获大量军火和军用物资,谱写了抗日战争的辉煌篇章。

在广阔的白洋淀水域,雁翎队凭借着对地形的熟悉和独特的战术,创造了一个个以弱胜强的经典战例。在如火如荼的抗日战争中,白洋淀人民缝制棉衣、破冰捕鱼、护送伤员,全力支持雁翎队抗日斗争的事迹同样值得铭记。

如今,坐船行驶在白洋淀上,阳光照耀下的水面波光粼粼,芦苇荡在微风中轻轻摇曳。战争的硝烟早已散去,但雁翎队的精神已成为这片英雄土地上永不磨灭的记忆,成为白洋淀人宝贵的精神财富,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去创造新时代的故事,书写属于自己的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