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陇南政法网,今天是 2025年08月04日 星期一
当前位置:首页 » 司法行政

送审前评估机制为立法项目“把脉问诊” 甘肃司法厅确保每一部法规规章立得住行得通真管用

来源:法治日报-法治网 责任编辑:马静 发布时间:2025-08-04 阅读次数:
字号:A A    颜色:

□ 本报记者 周文馨 赵志锋

7月8日,甘肃省司法厅邀请省政府法律顾问和省人大常委会法工委相关负责同志对省农业农村厅起草完成并拟提交省政府审查的《甘肃省农村集体财产管理条例(草案)》(以下简称《条例》)进行送审前评估。

会上,与会专家围绕《条例》出台时机、草案拟设定主要制度措施的可行性、实施条件、预期效果及文本整体质量等方面,展开了全面深入的评估论证。专家们充分肯定了《条例》制定的必要性及出台时机,同时也从不同角度指出草案在合法性、操作性、针对性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进一步修改完善的具体建议。

这一场会议,正是甘肃省司法厅创新构建的立法项目送审前评估机制的生动实践。近年来,省司法厅以提升立法质效为目标,创新构建科学规范的立法项目送审前评估机制,为立法项目“把脉问诊”,确保每一部法规规章立得住、行得通、真管用,为全省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法治保障。

创新机制提升法规起草质量

2024年3月1日,新修订的《甘肃省政府立法程序规定》(以下简称《规定》)颁布,其中首次将送审前评估作为立法必经环节,专门制定工作规则,明确评估范围、标准和流程。

《规定》明确,地方性法规草案、政府规章草案起草完成后,由起草责任单位提请省政府司法行政部门组织开展送审前评估。省政府司法行政部门可以邀请省政府办公机构相关处室负责人、省政府法律顾问和法律、行业专家开展送审前评估,重点评估拟设定的主要制度措施的可行性、出台时机、实施条件、预期效果、文本质量等内容,并形成评估结果。

省司法厅针对地方性法规和政府规章不同特点,分类细化评估标准,并规定地方性法规送审前评估时,应当邀请省人大常委会有关工作机构和省人大相关专门委员会工作人员参加评估。通过送审前评估机制,既保证了各有关方面从起草阶段就能充分交换意见,凝聚共识,并掌握工作进度,又能够倒逼起草责任单位加强调研,充分论证,切实解决以往比较突出的草案送审稿质量不高的问题。

精准科学转化运用评估成果

省司法厅强化送审前评估结果的反馈和运用,对起草责任单位提请省司法厅进行送审前评估的立法项目,经省司法厅相关处室书面评估后,认为送审要件齐备,文本质量满足审查要求,可以报省政府进入审查程序的,形成评估结果后及时反馈起草责任单位。

对专业性强、立法难度大、社会关注度高的立法项目,则组织省政府法律顾问、立法专家以及相关部门单位组成评估组,通过召开送审前评估论证会的方式进行评估,在综合顾问专家、部门单位意见建议后,形成评估结果反馈起草责任单位。

对通过送审前评估的立法项目,起草责任单位按照立法程序报送省政府审查,未通过送审前评估的,根据评估结果的有关意见建议完善相关工作,并将送审前评估意见建议采纳情况作为立法项目送审依据。

优化流程凝聚立法工作合力

省司法厅围绕提高立法质量,建立“立项评估—送审前评估—立法后评估”三阶段相辅相成的评估机制,立项评估重点评估立法项目必要性、针对性以及时效性,确保立法项目符合实际需求。

送审前评估侧重制度可操作性、草案文本质量,确保立法项目草案文本高质量完成。

立法后评估聚焦法规规章实施的总体情况、主要制度的执行情况以及实施中存在的问题,通过评估检验立法质量和实施效果。

据介绍,省司法厅通过“三个评估”闭环运行,优化立法资源配置,实现科学立法、民主立法,有效提升立法质效。同时,构建“立法机关+专业部门+专家学者+社会公众”多元参与的立法评估模式,有效提升了立法评估的针对性和社会认同度,为高质量立法奠定了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