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陇南政法网,今天是 2025年07月29日 星期二
当前位置:首页 » 政法要闻

陇南市创新构建生态检察官制度 筑牢绿色发展法治屏障

来源:陇南政策研究 责任编辑:马静 发布时间:2025-07-29 阅读次数:
字号:A A    颜色:

陇南市检察院始终坚持“生态陇南、绿色发展”的价值取向不动摇,积极主动融入生态环境保护大局,在全省检察系统率先建立起“专业化法律监督+恢复性司法实践+社会化综合治理”的生态检察官制度,以法治之力护航陇南绿水青山。


创新工作思路,建章

立制夯实工作基础


 聚焦热点难题破困境。聚焦“两山”实践创新基地建设过程中面临的水土流失、水质稳定性欠佳、土壤重金属污染比较突出、生物多样性保护任务艰巨、历史遗留废弃矿山修复难、部分尾矿库及渣场遗留废物处置难等生态问题,创新构建“四大检察”融合履职、一体化办案模式,有力打击环境资源领域违法犯罪,有效维护生态公共利益,促进美丽陇南蓝天永驻、青山常在、绿水长流。强化规范指引聚合力。印发《生态检察官实施意见》《生态检察官履职常见问题指引》《生态检察一体化工作指引》,联合公安、住建、水务、生态环境、自然资源、农业农村等部门联合建立案件移送、问题整改、增殖放流、河道采砂、矿山修复、尾矿库治理等协作机制11项,与四川、陕西毗邻地区建立古蜀道保护、古树名木保护、大熊猫国家公园、“三江一水”流域生态廊道等跨区域协作协议8项,为生态检察官制度实施提供指引。打造专业团队提办案质效。设立10个生态检察官办公室,遴选24名检察官和31名辅助人员组建起刑事、民事、行政、公益诉讼“四检融合”的专业办案团队,为制度运行提供坚实的组织人才保障。联合市公安局印发《关于环境资源类案件由属地管辖办理的通知》,探索检察官办案组“刑事检察+”办案模式,逐步形成环资类案件以“刑事检察为先导、公益诉讼检察为主导、行政检察为补充”的融合履职格局。截至今年5月,办理生态环境领域检察案件414件,追缴生态环境资源损失420万元,督促收回水土保持费160.26万元。


构建长效机制,标本

兼治激发工作活力


 创新生态修复模式。严格落实“一案多查、一体履职”要求,推行“刑事追责+生态修复”模式,探索多元化替代性修复方式,建立行刑反向衔接闭环机制,以“高质效办好每一个案件”的检察担当,守护陇南“绿色颜值”。截至目前,促成劳务代偿生态修复70余万元,督促恢复受损林地4060亩,依法拆除砂石加工场2处,清理矿渣7.6万立方,加强古树名木保护64处。强化重点领域监督。先后发布“生态检察1号、2号、3号巡查令”,部署开展矿山生态修复与尾矿库闭库治理、河道采砂、古树名木保护三大专项巡查活动。截至目前,巡查矿山企业129个、289次,巡查尾矿库68座、采砂(石)场126个、弃渣场43个、重大工程项目27个,发现问题15类,发出检察建议112件,办理采矿类案件16件;联动川陕8市检察机关签署《古蜀道古树名木保护方案》,针对古树名木“未挂牌、未围栏、未支撑、未防治(病虫害)、乱搭乱建乱堆”“四未一乱”问题开展拉网式巡查,共巡查64处447棵,立案21件,发出检察建议18份;围绕农村污水直排、饮水安全、垃圾乱弃乱堆等问题开展专项监督,巡查自然村344个、河流94条,督促修复河道80余公里,清理垃圾1万余立方。推行生态专报制度。建立“《生态检察专报》直通车”制度,将办案中发现的具有全局性、典型性、紧迫性的生态环保问题,以《专报》形式直接呈报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为党委政府精准决策提供检察方案。同时,及时反馈属地党委、政府,适时发出《检察建议》,协同督促问题整改、抓好源头治理。截至目前,已编发《专报》7期。


做优县域品牌,示范

引领赋能社会发展


 立足区域生态特点及保护需求,积极打造生态检察官“一县一品”工程,形成各具特色品牌矩阵,全面赋能县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武都区院以“守护山水家园,保障民生福祉”为核心,创建“武心益然”品牌;文县院围绕“古道熊猫”品牌,持续开展古蜀道保护和大熊猫国家公园巡护工作,并整治违建3处;宕昌县院构建“羌风检韵”品牌,融合古羌文化设计生态法治课,覆盖中小学32所;成县院立足天蓝水清生态绿建设目标,积极打造“绿州绿盾·清泥检韵”工作品牌;西和县院结合县域实际,创建“检护半夏”特色品牌;礼县院将秦文化融入生态环境,打造“秦风扬益”品牌;徽县院围绕矿山企业及生态环境保护,持续打造“检护金徽”品牌;康县院紧贴“五美康县”建设,推出“梅香沁检徽·青山映初心”品牌;两当县院围绕红色资源与生态保护,创建“山水两当”品牌,不断丰富生态检察制度,为美丽陇南建设注入更加鲜活有力的法治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