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法制日报--法制网
责任编辑:李婷
发布时间:2015-11-27
阅读次数:
精细化管理“融入式”服务成为一抹亮色
“华夏第一州”破解流动人口管理难题促区域稳定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人们越来越频繁地跨地域就业、谋生。这既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也是各级政府都必须面对的社会治理重大课题。
浩浩荡荡的“流动大军”,在推动城乡发展提速同时,也使社会治理“压力山大”。
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是全国地域面积最大的自治州,有“华夏第一州”之称,其位于新疆南北疆接合处,是新疆重要的“维稳屏障”,维稳形势严峻复杂。
流动人口管理服务,对巴州而言,则是一道并不轻松的考题。
巴州常住人口130余万人,而今年截至目前,登记的流动人口就近50万人。如何构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人口格局,让流动人口既能流动有序,又能共享发展成果?如何通过加强流动人口管理服务,促进区域社会稳定和谐?巴州各地因地制宜,破题正在进行时。就此,《法制日报》记者近日深入巴州各县市进行了深入采访。
摸清情况
从哪儿来?到哪儿去?做什么?如果答案不确定,流动人口便会成为“问题”。
巴州首府库尔勒市团结路街道若荷澜社区是巴州最大的流动人口连片居住区域,近3000名流动人口聚集于此。2013年,库尔勒市有关部门对这里进行多次清查,超过80%的流动人口被反复查验4次以上。但是,仍有少数“漏网之鱼”,埋下诸多安全稳定隐患。
查不清,管不了,怎么办?摸底翻“口袋”。
“口袋”里装的是“3套表”。《流动人口基本情况摸排登记档案》、《房屋基本情况登记册》和《县(市)内跨乡镇(街道)居住人员登记表》,涵盖房屋所有人、委托人、承租人户籍地、居住地、经济状况等357项内容,人口台账和房屋台账得以建立。
记者在库尔勒市恰尔巴格乡育才社区采访时,发现家家户户门背后都藏有“玄机”——二维码。
育才社区属于“城中村”,自建楼比比皆是,4000多间出租房屋密密麻麻如同蜂巢。每幢楼都有一个二维码,警务室民警和社区工作人员利用智能手机里的APP“扫码”,房东、租客信息一目了然。随后,进屋、见人、看物、查疑,根据变化更新信息后上传,程序一个都不能少。
接下来,后台管理系统对信息进行统计分析,形成“大数据”,服务综治工作。相关部门还根据APP自动生成的走访记录,对警务室民警和社区工作人员进行绩效考核。
动知轨迹、走明去向、全程掌握,“高科技”使信息采集、入户调查、人员管控等工作更加快速精准。“口袋”里里外外被翻了个遍,心里有“底”了。
管出水平
流动人口管理是门“技术活”。
巴州全州试行“零报告”制度。出租屋房东、用工单位、雇主对流动人口情况“每日一报”,有变动及时报告,无变动定时报告。该项制度纳入村、社区与出租屋房东、用工单位和雇主签订的《综合治理责任书(合同书)》,列入村规民约和居民公约,成为“铁规”。
为避免流动人口“脱管”,且末县建立相关机制。流动人口流入和流出的报告、登记和注销,由县综治办统一协调和督导,各乡(镇)场进行属地管理,并与流动人口户籍所在地密切联系,消除管理盲区,实现“无缝衔接”。
尉犁县在面积两万多平方公里、流动人口集中的沿塔河流域实施“网格化”管理,推行“以地管人”,种养业大户成为流动人口管理“第一责任人”;建立“社会管理黑名单”,名列其中的违规房东及雇主将在年审、评优等方面被“一票否决”。
居住在统一管理的“旅业式”出租房屋,生活在设施完善的“物业式”小区,受雇于严格规范的“自管式”单位,还有“技防天眼工程”、“物防屏障工程”和“人防基础工程”来“保驾”,巴州把流动人口管出了水平。
服务到家
最好的服务就是最好的管理。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以改善服务引领管理创新,摒弃以往‘管’字当头的‘硬性’思维,‘软化’管理身段,前置服务触角。”巴州党委政法委副书记、综治办主任许世海表示,要让流动人口服务管理于无声处成为凝聚民心、维护稳定、促进和谐的事业。
针对流动人口文化技能水平低、社会保障问题突出、城市融入度低等现状,《巴州推行居住证制度均等政策(试行)》施行,公安、民政、卫生、教育等13个部门在流动人口子女就学、社会保障、就业就医等方面出台均等化政策43项,最大限度地为流动人口提供公共服务。
目前,全州共接纳4.3万余名流动人口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免费为12万余名流动人口育龄妇女提供计划生育和生殖健康服务。
流动人口还可以接受免费实用技术培训,“带薪”参加平安创建知识专题培训班……
在以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进社会治理的时代背景下,新疆巴州对流动人口的精细化管理、“融入式”服务,成为引人注目的一抹亮色。(潘从武 刘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