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陇南日报
责任编辑:李婷
发布时间:2015-08-20
阅读次数:
农历七月初一的西和县长道镇凤凰山人头攒动,热闹非凡。来自西和、礼县的十余支乞巧队伍,身着艳丽的服饰,手持彩扇,齐聚凤凰山,前来祭拜刚刚落座的巧娘娘雕像--织女星君。她们载歌载舞,用质朴的歌声和率真的舞姿表达着欣喜和祈愿。
跟随这些乞巧队伍,记者来到了巧娘娘雕像落座的天孙殿。只见慈眉、善目、端庄的巧娘娘端坐在莲花台上,头挽高髻,身着华服,栩栩如生。
“这是我们共同期盼已久的巧娘娘像,雕得真好!”前来乞巧的姑娘们纷纷称赞。
记者了解到,这座美丽的雕像出自于长道镇大寨村的“巧汉子”--杨振艺之手。
“巧娘娘像能够在今天成功落座,还得归功于西北示范大学教授、西和籍学者赵逵夫先生等人的积极倡导和乡亲们的大力支持。”在凤凰山上,记者见到了杨振艺。
他告诉记者,之前在西和、礼县一带乞巧时只有用纸扎的巧娘娘偶像,并没有现存的巧娘娘雕塑可借鉴,所以他花了大量的时间去翻阅资料,向一些乞巧专家请教,才构思出了现在这座巧娘娘的雕像,共花了半年多的时间。
今年53岁的杨振艺是长道镇远近闻名的绘画能手。他从小就喜欢画画,尤其是寺院壁画。长大后专门拜了师傅,学习关于壁画和塑像的彩绘手艺。
“今年为了塑巧娘娘像,我把内蒙古和西藏的壁画、塑像工程全推掉了。”杨振艺说,几十年的绘画功底,他自信能够把巧娘娘的塑像塑好。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而塑好雕像的关键也在眼睛。在巧娘娘雕像的塑造过程中,对于眼神的把握,杨振艺思谋了很久。最终,慈祥、亲切成为点睛的出发点。
除此之外,在细节的处理上,杨振艺丝毫也不马虎,特别是在背景布局上,每一处的设置都有它独特的用意。
天蓝色的螺纹状织锦体现的是中国的丝绸文化和巧娘娘织女的身份;
大红色的火焰代表巧娘娘热情及刚正不阿的性格;
剪纸喜鹊表现了乞巧姑娘高超的工艺,融入了七夕喜鹊搭桥相会的元素……
在大殿内记者还发现有两面墙是空着的。“在这两面墙上,我打算把咱们老祖宗纺线织布的情景,用壁画的形式表现出来。”杨振艺说,“我这样做主要是为了让后人更好地了解过去,更好地了解乞巧文化,从而更好地把它传承下去。”
历时半年多的塑像终于在乞巧第二个程式—祭巧这一天落座,对于雕塑者杨振艺来说无疑是开心的。“能够为乞巧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做一点贡献,我觉得非常高兴,也希望有更多的人加入到这个行列。”杨振艺说。(王芳 韩县银)